Copyright © 2019 www.ltsj.cc, All rights reserved.
靓图世界 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23033号-1
庄子的名利观
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人生在世,古今中外,有几人能看透名和利?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,无论在国企还是在私企,人们难以脱身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困惑。常常因为职称的评定,岗位的选拔,职位的晋升,以及绩效工资的考核和生活福利的待遇等等因素使人们陷入困顿、困惑甚至无限的困扰之中。
可是“利”这个词是困不住庄子的心的,魏王多次要重用他都被他一次次拒绝了。他认为,在那个动乱的年代,顺其自然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才会活出心安理得。
“雁过留声,人过留名 ”对利不屑,同样对名亦如此,庄子说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时有明法而不议,万物有成理而不说”所以,尽管他有超常智慧,但他不愿多说。
庄子的生死观
死亡历来是世人所不能接受的。统一六国的秦始皇,晚年为了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而荒废朝政,追求永生。汉武大帝刘彻到晚年也是为长生不老而四处求仙炼丹药。从古至今,追求永生的人数之不尽。不用说那些名人,就是平常老百姓,哪一个不怕死。但是,面对生死,庄子却说出了:“生死,命也”
庄子妻子死时,他两腿伸直坐在地上,鼓盆而歌,也许,这在常人来说难以接受,但对庄子而言“生不足喜,死不足悲”是跨过了怎样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呢,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?但是,庄子对待“生”却是以诚相待,严谨认真的。他身体非常好,而且活到八十多岁无疾而终。不像我们很多人对生活不负责任,胡吃乱喝,无节制的加班熬夜,还有精神上的污染等因素造成体弱多病,郁郁寡欢。相比之下这是怎样的讽刺。
庄子的情感观
这个故事对生活在今天的常人来说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警醒吗?曾经一个朋友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,他们单位有一对夫妻,男的与岗位上一名女同事因工作原因经常在一起加班加点的,久而久之关系就近了,引来了世俗的流言蜚语,这妻子便认定了是要他家庭的一对狗男女,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,夜深人静时把男人杀了…之后在翻男的日记时才知道他们原本只是普通朋友关系,可是为时已晚,酿成了终身大错。
庄子的情感观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…
庄子的生存观
庄子对生存的态度:人生天地之间,若白驹过隙。因他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,才让他去把握每分每秒,去乐生。
庄子的生存观主要体现在他的《逍遥游》作品中:北海能养大鲲得益于长年累月的积厚,人在奋斗中,若想一步步提高要重视知识的积累。在现代社会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,所以现代社会同样要树立持之以恒的积厚人生观。
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留下来的瑰宝,它既有轻名贱利,积厚,豁达等积极人生观的一面,又有隐世,心如止水等消极人生观的一面。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使现代人生观得到进一步的完善。
苍茫世界,浮华人生,当我们身心疲惫打拼生活时,当我们不辞劳苦追逐名利时,当我们应接不暇面对时,当我们抑郁失落逃避困境时,读庄子,是对我们内心一个最好的安置。读庄子,使我们浮躁的内心归于平静和淡然,让我们清醒,让我们悠然自处,怡然自适。难怪傅佩荣教授说:真正读懂庄子,你会知道世上总有路可走!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庄子
庄子(约公元前369年-公元前286年),名周,字子休,战国中期宋国蒙人(今安徽省蒙城县人);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和文学家,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;庄子生平只做过宋国漆园吏,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;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;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“老庄”;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,被思想学术界尊为“老庄哲学”;庄子最早提出“内圣外王思想”对儒家影响深远;庄子洞悉易理,深刻指出“《易》以道阴阳”;庄子“三籁”思想与《易经》三才之道相合;代表作品为《庄子》以及名篇有《逍遥游》、《齐物论》等。